找到相关内容613篇,用时7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禅宗与文人画(3)

      一时端坐,但静,来,是无非,  往,坦然寂静,即是大道。  这幅《观音图》,无疑正蕴含了这样的禅意。画面整体以淡墨为主调,只有右上角和左下角崖石间的几撇山草用浓墨涂抹...  石涛把“一画”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,也视为绘画的根本法则。如果说,石涛的命题与老子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三,三生万物”的思想有渊源关系,那么,石涛的“一画”论并未停留于老庄道家思想的层面,而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75964956.html
  • 王恩洋:《佛学通释》上卷(2)

    缘是为境,由是造作种种业,受种种果,故次明焉。 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二十四:谓得、失、命根、同分、名身、句身、文身、、住、异、无常、流转、定异、相应、势速、次第、时、方、数、和合、不和合、想定、...,是故恒常。故有为法皆是无常,独此为名常法也。  一切法无量种,略摄为百,有百法明门论。百法类分,不过五种。谓心、心所、色、不相应行、及以无为。心法是主,心所是从,(助辅义)色是所依及所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81764966.html
  • “唯识境”初探

    相,依三自相立三无性,更依三无性建立“一切诸法,,本来寂静,自性涅槃”的“一乘法”,如来称为中道真了义教[18]。   中道是佛教最高真理的标准。三自性作为一种正确的人生观物方式,揭示了一切...我们所认识的对象(内容),仅止于自己的心  识所呈现出来的表象,本来境,因有能认识境的功能,所以就有与之相待的被认识的境相。假使有能认识的主体,而被认识的对象,其能认识的主体也就不会存在。诸识之...

    徐湘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14565081.html
  • 中观学派的运动观——以《中论·观去来品》为中心

    观察诸行之运动,最根本的理念是刹那生灭有为的行相,即动相,是生灭不住的,如流水灯焰,有而还,才。刹那之间,即,亦生亦灭。依此论之,诸法是动静兼而有之的。从而俗有观察它,即是动;从来看它,即是静。即,即有即,即极动而极静,即新新不住而法法不失。如《肇论》中说:“放光云:法去来,动转者。寻夫不动之作,岂释动以求静。不释动以求静,故虽静而不离动。”这里...

    道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34865186.html
  • 佛说决定毗尼经略疏(2)

    是真精进。  《诸法行经》云:“虽赞布施,而通达布施平相。虽赞持戒,而了知诸法同是戒性。虽赞忍辱,而知诸法无尽相。虽赞精进,而知诸法不发不行相。虽种种赞叹禅定,而知一切法常定相。虽种种赞于...:“为从如得受记耶?为从如得受记耶?若从如得受记者,如有生。若从如得受记者,如。”又云:“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一切众生皆亦应得。所以者何?一切众生即菩提相。若弥勒得灭度者,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54765306.html
  • 王恩洋: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释论(2)

    言,尊者慈氏,唯佛世尊授仁者记,一生所系,当得无上正等菩提。为用何得授记乎?过去耶,未来耶,现在耶?若过去,过去。若未来生,未来生未至。若现在,现在住。如世尊说,汝等苾匆刹那刹那具老死,:即没即。若以得授记者,即是所人正性。于此所人性中,有授记,亦证得正等菩提。云何慈氏得授记耶?为依如得授记耶?为依如得授记耶?若依如得授记者,如有生。若依如得授记者,如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74665412.html
  • 龙树《中论·观因缘品》疏义(一)

    理,名为《中论>,或名《中观论》。  《观因缘品》是《中论》的第一品,总观一切法的真实状态是“缘生自性”的,“自性的”,“自性的”,非常、非断……,“缘生”是“依条件而假名有;我。作为诸法生...全本《中论》的宗趣所在。以“不”、“不灭”、“不常”、“不断”、“不一”、“不异”、“不来”、“不出”那“八不”来显示一切法“缘生自性”的真实状态,即“诸法实相”是“不会自性地”的、“不会自性地...

    李润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2565646.html
  • 略述《摩诃止观》

    则功德无量。如卷一说:“若知如来说因缘法,即指初菩提心;若于,指第二菩提心;若本性清净,指第三菩提心;若于一切法知本性清净,指第四菩提心。初菩提心已能除重重十恶,况第二第三第四菩提心耶。”这里...魔碍都不能使行者放弃止观。一切有兴趣的事都是从兴趣起,只要对某一事物执着的追求,自然会起兴趣的,进而深入。修止观也是一样,只要长期坚持不懈地修习,自然会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,随着对止观的深入,其它的...

    释法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13665700.html
  •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(白 话 解 释)

    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一切圣贤都是用这个无为法证得正果,都明了无为法、清净平等之后,才从随俗的角度而谈差别的,或者只是因根性有利有钝,悟有速迟,得道有深浅,而在理解、体认上有深浅程度的略微差别;...得闻如是言说章句,生实信否?”  佛告须菩提:“莫作是说。如来后,后五百岁,有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能信心,以此为实。当知是人,不于一佛、二佛、三四五佛而种善根,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。闻是章句,...

    刘永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21366297.html
  • 以《宗镜录》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

    起信论》的文字解释“一心”:“《起信论》明一心二门。心真如门者是体,以一切法,本来寂静,唯是一心,如是名为心真如门。楞伽经云:‘寂灭者,名为一心...圆明'。又随流 加 染而不垢,返流除染而不净,亦可在圣体而不增,处凡身而不减。虽有隐显之殊,而差别之异。烦恼覆之则隐,智慧了之则显,非因之所,唯了因之所了,斯即一切众生自心之体,灵知不昧...

    杨维中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42867027.html